正文80:中庸是至善至美,不是平庸,太多人误解了

2023-12-02 21:07:1310:03 372
声音简介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前面在《颜渊》篇也问过,孔子答了他两个字:“爱人。”这里樊迟又问,孔子从另一个角度给他讲。

“居处恭”,“居”,不是居住的地方,不是在家的时候,是居心的居,你是什么居心,是恭敬之心。心在居处的时候,就是《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时候,是在一个“恭”的状态。“居处恭”,也可以说“居心恭”,这是一个出发点。

“执事敬”,“执”,就是行。《汉书・五行志》说:“内曰恭,外曰敬。”做一件事,便要敬那件事,若是敬得不够,就难免懈怠疏忽,事情办糟了,才想起来,哎呀!没注意!我哪里想到会这样啊!如果居心恭而执事敬,就不会没想到了。办任何事情,没有敬,办不好;向人学习,没有敬,学不到。

“与人忠”,对人忠诚。“忠”,主要是两层含义:

第一,尽己之心曰忠,不自欺曰忠。忠首先是不自欺。因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自欺欺人嘛,给自己找到借口了,才能理直气壮去骗别人。能做到不自欺,就能做到对人忠,对人诚,对人尽心尽力,不遗余力,就是实在人。说你这个人实在!这就是忠。

第二层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的,让别人也得到。这就是将心比心。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条,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要遵守。为什么强调到夷狄之地也要遵守呢?因为那夷狄之地,他们不懂我们这些道理呀,那些野蛮人,你跟他讲这些没用啊,所以不能跟他们来文明社会的这一套啊!

这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不忠了。如果夷狄之地,是野蛮人,就不用跟他们讲文明。这文明之地,也有很多野蛮人,你只需要将对方定义为野蛮人,就不用跟他讲信义了。我们平时不就是这样吗?所谓“你对我不仁,莫怪我对你不义”。对方是否不仁,没有道德法庭来判决,还不一定,而你的不义,已经是自己的决定,铁定不义了。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非常难做到,要把它吃透了,反复琢磨,知行合一,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老师:“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士呢?”“士”者,仕也,学而优则仕,做官任事,天子诸侯卿大夫,然后是士。士多为卿大夫家臣。孔子的学生,学成的出路,就是士。所以子贡问老师,士的标准。

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的行为能够知耻。出使四方,能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朱熹注解说:“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朱熹此注,说透了士的标准。知耻,则有所不为。不辱使命,是才干足以有为。什么样的人能有所不为呢?是有志向的人!志向的关键不在有所为,而在于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聚焦于有所为。有志向的人,不贪心,不会为利益而跑偏。任正非讲华为,说我们艰苦奋斗的时候,中国可是遍地都是鲜花。鲜花是什么?房地产啊!华为要做也很容易啊!为什么没有做?因为有志向,志不在此。志不在此,他再好,也是耽误我干正事,所以不干。任正非,就是“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就是士。很多人说拒绝诱惑很难,主要是因为没志向。有志向的人,利益再大,只要不在他的志向上,他根本都不愿意往脑子里装,听都不想听,哪有什么诱惑。

子贡听明白了,这标准挺高,“敢问其次?”那次一等的标准呢?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朱熹说:“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宗族都称赞他孝顺,乡党都称赞他友爱。他虽然没有才华横溢,不能成大事,但是能立大本,做一个仁孝之人,也算是士了。

“敢问其次?”再低一等呢?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这里的小人,不是无耻小人,是没见识的人,是识量浅狭的人。硁硁(kēng),是敲打石头的声音,像小石头一样坚硬固执,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虽不能随机应变,但也可以交待些事情给他做。但是,有个问题,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只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话,也不会死守过去定的计划。一件事,发现做错了,难道还要继续吗?还有,上篇说的父子相隐,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警察来,我就不跟他说实话,法庭来,我不给他做证,我就不“言必信”了,因为保护父亲是大义。孔子也有一个言而不信的例子。孔子要去卫国,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孔子的弟子们拼死跟他们干仗,双方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三个层次的标准,都明白了,子贡接着问:“今之从政者何如?”那老师看今天从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是容器;筲(shāo),是竹编的饭筐。就是说他们的见识器量只有量斗和饭筐那么大,何足算也!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话,说别人,我们都赞同,说得痛快!不过如果换我们上去干干,恐怕还不如人家哦!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道的人来教他,那我至少也要找到狂者和狷者吧。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中行”,是行中道者,中庸之道,资质又高,学力又强,无过不及,完美,一点毛病没有。“与”,是传授。孔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好苗子做学生。但是找不到啊!找不到完美材料,找什么人呢?如果找那谨慎厚道之人,他恐怕也振作提拔不起来!还不如找狂狷之人。

狂者,志向极高,奋发向上。如能因其志节,加以激励裁抑,便能成大器。

狂者得不到,狷者也行。“狷”,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特立独行,非礼之事,断然不为。如能多加引导,让他恢弘通达,也能成器。

什么样的人是狂者,什么样的人是狷者呢?钱穆举了两个例子,说伊尹是狂者,伯夷叔齐是狷者。伊尹够狂啊,给他托孤之任,让他做顾命大臣,新君太甲年轻人不懂事不争气,伊尹把太甲软禁三年,让他悔过,改好了再来,成就了又一代有为之君,他也没夺权。伯夷叔齐呢,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有所不为之至也。

孔子最不想要什么样的学生呢,最不想要那没性格的、没特点的、没上进心的,所谓忠厚老实的。你看他平时做事吧,也没什么毛病,为人处世呢,也过得去。但是呢,胸无大志,也没有意志操守,那是平庸,不是中庸。把教育资源,把上进机会,给这样没上进心的人,实在是浪费了。

中庸不是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这个误解很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

by:专业教师九月蜗牛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by: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庸

王西胜老师讲中庸,讲的真好。很值得神经症特别是焦虑症人好好品味。感谢尊敬的王西胜老师

by:雪琼心理破解焦虑

中庸

《中庸》是儒家著作,朱熹认为它“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只要认真学习并思考,便可终生受用不尽。

by:快乐书童贺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