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024-02-08 23:37:0404:34 9.2万
声音简介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赏析】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这首《食荔枝》作于绍圣三年,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绍圣二年四月,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前两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写的就是当地的风物,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四季如春的季节,最适合枇杷和黄梅的生长,所以不管什么时候,这两种水果都有新鲜的。


后两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的是,虽然这里是蛮荒偏远之地,但是有如此美味的荔枝,如果每天能吃300颗,我还是甘愿留在这里成为一个地道的岭南人吧。


世人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hè)陶渊明的诗,并把所和的诗专门编为一集,以居岭南时为最多。“和诗”(hè),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诗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这仿佛在告诉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鄧_x9

声音背景都恰到好处,大爱,谢谢主播

阿猫安安

期待更新

1584783mwzo

感谢主播的辛勤付出,很喜欢,

听友213145281

文字优美,声音圆润浑厚,听老师讲诗很享受!

猜你喜欢
苏轼传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经历。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苏轼最终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by:嘟嘟的异想世界

苏轼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by:蹒跚的小白

苏轼传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by:故磊溪边

苏轼十讲

作者:复旦大学朱刚。简介: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

by:欧阳楚懿

苏轼十讲

苏轼:中国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by:非常态读书

苏轼词传

人生得意时,要读一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一读苏东坡。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张琴,一壶酒,一支笔,云间写诗,田里踏歌,烟雨平...

by:熙熙_雨儿

苏轼词传

人生得意时,要读一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一读苏东坡。因为: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by:K的阅读房

苏轼词传

大文豪苏轼是中华文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一个天才,是九百年前的超级偶像。他懂建筑,会修筑堤坝;他通音律,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更是个吃货,没有他就没有东坡肉,...

by:明夜风

苏轼十讲

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苏轼的,称他为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绝不过分。

by:yxsm小学二组读书帐号

苏轼词传

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顺也苏轼,逆也苏轼,凡事莫向外求。

by:我播我乐刘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