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道通书 王阳明

2024-05-14 15:30:1116:16 26
所属专辑:国学典籍读诵
声音简介
《答周道通书》

吴、曾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忧病中会,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见辄[zhé]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临别以此册致道通意,请书数语。荒愦无可言者,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

来书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每诲言时时体验,念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工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来书云:“上蔡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
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fèn]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fèn]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dì],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chèng]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chī],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duó]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qū]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来书云:“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xǐng],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真知者也。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huì]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常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常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náo]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xǐng]、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huì]庵[ān]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wù]、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他在祖母的天神之梦中“从天而降”。《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让他从此得名王守仁。平顺的人生中,他掀开了不凡的命运。在他眼中,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天下最要...

by:有声野马

云柯说阳明 | 王阳明和阳明心学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by:九合天下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

by:美文精粹

王阳明

为什么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一碰到事情还是无从下手;为什么同样的道理,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就是没人听;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励志鸡血书,我们的心还是那么脆弱悲伤;那么知...

by:合一FM

王阳明

五百年来,唯一做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圣人!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用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成为闻名全日本的战争英...

by:子航管理

王阳明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圣人的一生,逗比搞笑的童年让你发现原来圣人也这么可爱。本专辑只作为练习使用,不做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请私聊主播沟通

by:赤诚卓玛

王阳明

尝试以评书的形式介绍王阳明的一生,但是绝不落入传统评书的窠臼,没有套路,直接历史,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

by:天权国学社

阳明心学|读懂王阳明

阳明心学最佳入门读物

by:明凡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