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喜韵音坊

2199


AI人工智能用于配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从稚嫩走向成熟,再到强大。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在很些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暴眼,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所有热点的关键环节,比如:互联网+、机器人、工业4.0、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O2O、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等。

有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将引发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许多领域给我们带来颠覆性变化。

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产品几乎随处可见。但随着近几年配音行业的新兴,你知道人工智能也已经“进军”配音界了吗?自媒体行业飞速发展、PPT制作的逐步精细等等现象,大家对配音工作的需求日渐显露。

再比如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由于演员条件不符合或能力有限等原因,这就往往需要专业的配音人员来完成。但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人们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技术,希望人工智能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改变。

估计有人想问了:现在有没有人工智能应用配音的例子呢?答案是-有的。

相信大家已经也注意到了正在央视纪录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创新》,该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是,解说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能配音,同时也让这部片子成为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

《创新》合成模仿的是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听不出来是机器在配音。

就连央视主持人朱军、李瑞英也不得不为这样的技术折服。

真正令人感动的是,李易老师在2013年就已去逝,而人工智能却实现了原声重现。

因为人工智能,我们再一次听到了李易老师的声音。

有人就会问了,究竟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呢?

其实人工智能合成语言早已出现,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也已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高德地图志玲姐姐的语音导航、听Angela baby版本的天气播报、有声阅读让看书不再枯燥...

但作为全球第一部全篇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很多人还是对《创新》产生了疑问。根据《创新》技术合作方科大讯飞声音技术团队介绍,该片配音成功的关键是利用了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技术是由顶尖的AI语音制作团队完成的。

AI配音在《创新》中的试验看起来非常成功,如果在行业内广泛应用,配音这个职业真的会被AI取代吗?同样的道理,译制片、动画片、电影、电视剧是不是也可以利用AI进行配音呢?配音这个行业是不是不需要真人了呢?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

以《创新》为例,片中配音整体效果很好,从表面上几乎听不出太多差别,但仔细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片中第一集的配音:与市面上其他无人机相比,物流无人机的不同在于,它既要适应高频次的飞行,还要保证把货物安全送往目的地,这段AI配音字与字之间的黏连太过机械,重音也不清晰,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很多处。

又如配音:“2017年9月15日深夜,72岁的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去逝”。这段应该表达对科学家的怀念之情,但是AI的配音冰冷刻板,没有感情色彩。

除此之外,对于激动等情绪的表达,也明显能够感受到AI和真人配音之间的差距。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技术团队不懈努力从细节做起,把一切做到极致。即使是这样,配音中需要流露感情的地方,机器人也没有办法实现。

其实纪录片《创新》的整个AI配音都是由专业的配音员全程指导的,配音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而且,有些涉及到情感的词汇常常会用其他词代替,或者直接删掉。

除了纪录片,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配音更需要感情丰富的配音员进行艺术演绎,AI配音目前还达不到要求。蒙特利尔大学算法实验室长期研究AI语音合成,认为根据人的语音语调以及音节变化的规律,可以设计AI配音中的感情。这也只是理论推测,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实现。

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技术尚未达标,很多配音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机器缺乏感情是一大问题,毕竟它不是人,肯定难以模拟人的情绪。但现在很多研究者和科学家还是对人工智能应用于配音充满希望,毕竟纪录片《创新》中的应用就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尽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研究者和科学家们也还是对人工智能在配音的应用充满希望。

这会是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但绝不是攻不破的难关。

进步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没有问题也不能代表很完美。

在我个人看来,人工智能将来能应用于配音行业不是问题。

因为这个行业对该项技术有需要,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人工配音大量用于配音将不是问题。

不可否认,该项技术的发展是一片蓝海。如果人工智能应用于配音行业将会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疑,这也将推动科技的发展,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满足人们的需求。


声音23评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