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修学的关键》

2.4万

探寻修学的关键】


 济群法师 西园寺 戒幢研究所




——2019年6月讲于西园寺大觉堂

济群法师

  西园寺历来重视修学和弘法。内修外弘,不仅是出家人的本分,也是道场住持正法的职责所在。其中,又以修学为根本。修学上去了,从出家人自身来说,这一生就没有白修;从整个教界来说,就不会出现人我是非、追名逐利等不良现象。出家的目标是成就解脱,作为大乘佛子,在以佛法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还要荷担如来家业,以佛法引导众生走向觉醒。
  那么,修学之路到底怎么走?凡夫人格是以无明、烦恼、贪嗔痴为基础,这种无始以来的累积,造就了我们现有的凡夫心,并贯穿在生活的每个当下。我们是否观察过,每天吃饭、走路、做事、独处、待人接物时,用的是什么心?如果用的是凡夫心,是轮回串习,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天依然在修凡夫心,修轮回串习。
  对出家人来说,把头发一剃,身份一变,是不是就能和轮回串习一刀两断?是不是就能走上觉醒之道?出家是选择追求真理和解脱的人生道路,是非常荣耀的,但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内涵?
  当我们说到修行时,很多时候会停留在表象,关注自己做了些什么。我们往往以为,自己闻思教理、念经打坐、管理寺院,就是在修行。当然,这些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但要知道,修行的关键在于——我们发什么心,用什么心?所有的闻思、修行、做事,都是为发心服务的,都在帮助我们学会正确用心。
  如果凡夫心没改变,即使形象和身份变了,外在环境和生活方式变了,可能还是换汤不换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贪嗔痴串习,同样会带进寺院,带进修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样的话,不论学教理还是管寺院,也不论独处自修还是待人接物,一样会带着凡夫心。虽然做的事不同了,但我们的用心,以及所成就的我法二执,并没有太大不同。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世间任何事都离不开心的参与。学佛前,我们也一直在发心,但发的是凡夫心,追的是三有乐。学佛后,我们通过闻思经教,认识到轮回本质是痛苦的,从而转变这些导向轮回的心行,发起出离解脱之心。进一步,还要推己及人,看到普天下芸芸众生同样身处轮回,由忆念自己的苦,到忆念众生的苦,使出离心升华为菩提心,发愿帮助众生共同解脱。
  这个发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闻思作出的选择。更重要的,在发心后还要不断培养和训练,使之得到强化。凡夫心是在无尽生命中积累而成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同样如此。区别在于,凡夫心是以无明为基础,是在不知不觉中重复训练;而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以愿心为前提,由树立高尚目标,自觉自愿地长养这一心行。

一、对心念加以选择

  什么样的心和觉醒、解脱的关系最密切?如果不学法义,我们对心灵世界是看不清楚,也无法作出正确选择的。大家在研究所学了很多经论,尤其是学了《百法》《五蕴论》后,对心的种类已有一定常识,知道根本烦恼、随烦恼是和轮回相应的心理,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是和解脱相应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百法》就是解脱心理学。
  通过学习《百法》,我们掌握了不少名相,知道每个心所具备什么特点,但能不能以此对照自己的心?能不能看清内心有哪些货色?能不能认出六种根本烦恼,及大随、中随、小随等种种烦恼?能不能对烦恼指数加以检测,评估它们在内心占有多大份额?此外,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和禅修密切相关,我们能不能通过对这些心所的认识,找到调心之道,从而解除烦恼,走向解脱?
  开悟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很多人很喜欢顿悟,喜欢一超直入如来地,但顿悟需要宿世的修行积累。如果不是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加上明眼师长的提点助力,是不可能言下见性的。多数人还是要通过渐修,沿着解脱的心灵道路,有次第地步步前行。这就必须知道修行线路。就像我们开车到上海或北京,要清楚途中经过哪些站点,还要有GPS导航的引领。
  学佛之路也是同样,我们要认识轮回和解脱的心理,知道修行路上必须避开哪些陷阱和障碍,找到哪些路标和站点,并对每一步都了然于胸,知道第一步到哪里,第二、第三步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目标,而不是走着走着就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

二、改变观念的作用

  除了看清内心,我们还要通过法义认识世界。因为所有心理的产生,都和我们的认识有关。我们学习教理,学习苦、空、无常、因缘因果的正见,学习中观、唯识、如来藏的正见,都是为了把这些正见转变为自身观念,以此观察世界,纠正误解。进一步,还要依这些见地作空性禅修,超越二元对立,证悟诸法实相。
  比如佛法对世界的认识,最基本的是“因缘因果”。这四个字我们非常熟悉,但有没有用因缘因果处理问题?有没有从因缘因果看到世界的空性本质?如果在学法过程中,学得半懂不懂,自然用不起来;如果不重视教理,没有见地指导,就会盲修瞎炼;如果把佛法当作哲学,停留在知识式的学习,在思辨中找乐趣,很可能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我出家几十年来,看到多数人的修学属于以上几种情况。如果观念没改变,哪怕学再多,修再多,生命的底色不会改变,也不会有多少受益。
  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佛法特别重视正见和正思维,学任何宗派,都要明确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正见;再通过如理思维,把这一正见转化为自身观念,发自内心地认可并接受。三级修学提倡的八步三禅中,前四步属于观念的禅修:一是读懂每个句子,二是读懂每个段落,三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次第,就能建立正确认识。
  当我们学会用佛法正见看问题,自然不再有粗重的烦恼。如果没有观察修的基础,总是活在强烈的二元对立中,活在自己的错误认识中,甚至很偏执,禅修就会很辛苦。事实上,不少学佛者存在这些问题。只重视特定形式的修行,却不注意观念的调整,不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上座后妄念纷飞,怎么能安心用功?
  如果我们具足正见,在认识上了知世界的虚幻,有为法的短暂,知道念头的本质是空的,了不可得,还会为此颠倒妄想吗?还会对此执著不舍吗?在这个基础上作空性禅修,自然容易相应。进而可以通过修定开启智慧,照破妄念。如果没有正见的保驾护航,我们要跳出念头的影像都很难,更谈不上证悟空性了。




声音14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