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怎样才算是最好的告别?

2024-04-02 19:13:2316:14 4403
声音简介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胡宜安,欢迎来到喜马拉雅生死学课堂。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朋友临别说“再见”,无不内含下次相见的期待,因此,告别本义是分离之后的相聚,这正是生活辩证法,也是生死辩证法。人死当然无法复生,但在生命信仰层面上,逝者却能够获得另一种再生,我们坚信逝者并不是彻底消失,而是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存在。因此,最好的告别不因为生死分离而彻底遗忘,在这一讲,我们便来聊聊殡葬祭祀如何实现生与死的分离与转换,最终达到生死两安。

首先,在殡葬中不死其亲。

在我们的文化里,“唯死才能当大事”,俗话就是办丧事,这是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重视的头等大事,殡葬从古到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的是生命的传承,殡葬服务的仪式或庄重或寂静,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让死也可以矗立起来,和生一样有尊严。殡葬的主题,其深层次就是生与死的关系:处理亲人的后事,实质上就是在结束现世关系的同时,重建另一种精神关系,让逝者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因此,殡葬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做最后的告别,但这不是结束,而是逝者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端。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不死其亲”,也就是不把死去的亲人当成亡人,而是把他视作灵魂和肉体仍然存在的“活人”,在这种“不死其亲”的观念支配之下,“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仪便在中国民间的丧葬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是让逝者体面而有尊严地告别人世。对待逝者如同对待生者一样,这就是“事死如生”。一次完整的葬礼实质上正是一出生死纠缠的人间大戏,生动丰富,令人感受到温馨的伦理气氛,生与死之间既相揖别,又千丝万缕。生与死已经是一条暗线存在于其中,都在特定的仪式中展开对话,我们可用“慎终追远”对其进行概括。

其次是让逝者顺利而欣悦地抵达生命的彼岸。根据人类学家根纳普的观点,所有的人生仪式都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他称之为“通过仪式”,通过葬礼,逝者在生者的帮助下完成向另一个生命阶段的过渡。民俗信仰中所很多说法,比如,渡冥河,过奈何桥,九泉之下,往生极乐等,至于“望乡台”之说更是表达了逝者对生者的眷顾与回望,这些都暗示着“不死其亲”的信仰。葬礼上的一切所为无不服务并服从于这一信仰,这是对遗忘的顽强抵抗。

在祭祀中实现生死感通。葬礼之后,并非阴阳两隔,而是有一种生命关系重启,这是穿越关山万重的心灵际会,没有阻隔,没有遗忘。

影片《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名言:“人们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遗忘。”在十四世纪的欧洲,立遗嘱人都希望自己葬在最神圣、且路人最多的地方,除了教堂和墓地等公共场所和聚会之地,还有山径路边等必经之路。有一个山村的墓碣是这样写的:“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人类发展出对抗死亡带来的虚无与永失的祭祀传统,无论东西方,祭祀都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的内容包括:一是与祖先对话,接受先祖垂训;二是反思自己的言行;三是对各种关系作重新整理,以获得生存品质的优化。祭祀的实质就是在生者与逝者之间建构起一种思想与精神联系。这里体现着一种坚定的信仰:祭则在!在祭祀中,生者与死者不再是两个平行世界,而是交感互通的。

如宋代大儒朱熹坚信:虽然人死气散,而且已散之气不能复聚,但祭祀依然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之间的“感通”。正是因为这一信仰,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无论天南海北,关山万里,我们都须放下手头一切,返乡祭祀。

祭祀实现生命的共体绵延,通过“念祖怀亲”“慎终追远”,我们达到如下根本目的:一方面,是让逝者永存。这既是逝者生前的永生期待,也是生命归根的内在诉求,它是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二方面,是让生者前行。通过祭祀,我们明确使命与担当,从而获得前行的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明确“到哪里去”。

祭祀贯穿一种生命态度:祭如在!通俗讲,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天地祖先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既然是生者向逝者的报请,那么,就必须做到“祭如在”,其核心就是诚敬。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发展出一年三祭的文化传统,民间称“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这些祭祀祖先的节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四季变迁、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丰收秋祭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虽然人已离世,但人间温情依旧在。

 逝去的亲人并非只在几个固定的时节才与我们联系,而是时时处处都与我们共在,通过各种活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任何场景中。更重要的是,逝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带有任何悲伤色彩,而是带给我们情感陪伴与慰藉、心灵启示与护佑。

比如,在特定日期,进行对逝者的纪念活动,通过回忆,翻看老照片,书写等方式纪念逝者,回忆与逝者生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是一种别样的情感体验。

在与下一代人的互动中让逝者的生命绵延。给小孩讲已逝亲人的故事,使其美好的人性在幼小心灵扎根。

与逝者的相见,心有所念便即可行。有位网友在两年前,回到曾经居住了17年的老屋,拍下外公外婆的遗物,重寻他们的故事,从近8000张照片中精选出79张组成了作品《芬芳一生》。他说,“它像是一次告别,但更像是一次重逢。”

当然,高科技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可能。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网上纪念,而AI数字技术更令亲人能够复活永生,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福祉,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保持与逝者的联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胡未_c5

是 突出 听。 听风吹出他吞吞吐吐。人ff 风反弹听 出 tcd。 退退退。 吃。

听友287120175

thffddsdcgggggggfgfdfffdffffffcdfcxdxsddffcxxdffcfhbb vvvbbvhghvcdrrtyghhjjn bhijvgghhjjhhbhbbhhbvvvvvvfhfdtfdyfftddgrdfdf#fffffdddffrtfdyyuuuopplkknnbbbvcczDfffffttyuggfddffffhgguhhhhhhhjvjhhhbhghtfffdxxdqwwerrtyyuooplkjgfssZXVVBBBNVVVVVVNBBNBNNNNBVCCC,X,XXCC_CVVBNKJUGHtJGH%gHJJNNVVBBBBNNJBBGVCGJK

猜你喜欢
怎样才算安全

长期以来“怎样才算安全”,一直是所有领导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极为重要,不正确的回答会断送基层管理者的前途,执行总裁被解雇,甚至破坏整个组织。各级领导必须熟...

by:伊敏河Up

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

by:阿文之声

清明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时处...

by:海霞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