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孤独》-胡慎之

2023-09-15 09:37:2212:03 1002
声音简介

每天早晨7点,大家早上好,我是主播小,欢迎收听《早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心理学家胡慎之的成名作《恰如其分的孤独》,关注早晨,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有人说,孤独,已然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传染病”。

它顽固地附着在人身上,让大家在痛苦中日渐消沉。

淹没在孤独的深渊里,忧愁化成了海,压力聚成山。

就算你苦苦挣扎,结果也往往是越坠越深。

在书里,作者讲了三个案例,让人读来唏嘘不已。

有个常年独居的小伙子,是个十足的社恐。

除了必要的外出,他所有的时间,都闷在家里。

为了打发无聊,他竟然迷恋上了洗澡。

每天下班后,他都要洗三四个小时。

最夸张的一次,是某个周末,他竟然洗了12个小时。

还有个在异乡打工的女生,为了排解寂寞,痴迷于整形手术。

五年内,她一发不可收拾地做了十几次医美,花光了积蓄不说,还留下了后遗症。

还有个移居到城里的老头,远离熟悉的乡亲后,靠捡废品充实生活。

他把成堆的塑料瓶、垃圾袋搬到家里,每天各种整理,经常累得睡着才停下。

作者说:

这些都是被孤独打败的可怜人,他们向外走不出去,向内找不到自己,只能用极度消的方式,对抗着,宣泄着,最终陷入一种绝望的“自伤陷阱”。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工作上受到排挤,又无人倾诉时,便用暴饮暴食,熬夜刷剧来发泄愤懑;

远离父母亲友,身边无人相伴,便盲目合群,每天张罗不同的聚会酒局;

我们害怕一个人待着,又不得不一个人待着。我们厌恶孤独,却又怎么也摆脱不了它。

弗洛伊德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迟早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个人待久了,烦闷与无聊会在心中产生裂变,迟早像火山爆发一般,寻找到发泄的出口。

若不想被孤独摧毁,就不能与之硬碰硬,而是要巧妙周旋。

说到底,孤独是敌是友,是灾难还是恩赐,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在书里,作者还讲了两位女士的故事。

第一位女士,是个50岁的独居老人。

她在生日那天走进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

“这些年,除了营销短信祝我生日快乐,从未收到过一条来自朋友亲人的问候。”

她自称被全世界遗弃,一辈子被寂寞笼罩,越发觉得活着无趣。

她不是不想交朋友,可看见陌生人,就心里打怵,不知道如何是好。

她希望作者指点迷津,而作者却给她讲了另一位女士的故事。

另一个女士莲姐,和她年龄相仿,也是孤苦伶仃,常年独居。

年轻时,莲姐当过洗头妹,做过小买卖,年纪大了后,就在一些剧组当茶水工。

可就是这个莲姐,却是金像奖专业精神奖得主,朋友遍布整个香港娱乐圈。

莲姐也曾孤单过,但自从在剧组找到朋友后,过往的孤寂便烟消云散。

初到剧组,她会热情地和人打招呼,看谁有需要,就主动搭把手。

等熟识了之后,她就时不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开开玩笑,嬉戏打闹。

渐渐地,喜欢莲姐的人越来越多,而莲姐自己也找到了趣味相投的伙伴。

作者说,摆脱孤独的第一步,是要向外寻找生命合伙人。

这个人可能是朝夕相处的伴侣,可能是相谈甚欢的朋友,可能是一起打拼的同事,也可能是偶遇的陌生人。

而这些人,只有你先主动打开社交的大门,他们才有可能走进你的世界。

那我们要如何打开这扇门呢?

在书里,作出给出了一个五层次社交模型。

分别是——打招呼、帮小忙、诉说观点、表达感受、分享秘密。

不管偶遇谁,见面问好,便拉近了彼此距离;帮点小忙,便激活了感情的电波。

而后,多与人真诚且深入地交流,你自然能找到那个与你同频共振的人。


 

就像莲姐那样,别吝啬自己的热情,也别排斥与人交流,更不要害怕人群。

拿出最真的诚意,去寻找、吸引生命里的同类。

而因你到来的盟友,就好像一根救命绳,会将你拉出孤独的深渊。

走入热闹的人群,感受他人的温度,生命中的孤寂终会慢慢消散。

微博上,有人问作者:

“胡老师,摆脱孤独,只有社交一条路吗?我尝试过走出去,可不管是家族聚会,还是公司团建,都令我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躲清静。”

作者说:你这样的人适合独处,比起外界的慰藉,内心的丰盈,更能让你驱散孤寂。

在书里,作者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父母嘱咐他一定要讨人喜欢,千万不要被人孤立。

于是,他上班时帮人跑腿打杂,下班后又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就连休息时间,他也像个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

可遗憾的是,他越是急着合群,越不被人看重。

同事们只当他是免费劳力和饭票,根本没有人拿他当朋友。

而他自己也被这种盲目社交,拖累到疲惫不堪,自暴自弃。

后来,他下决心改变,做回那个安静内敛的自己。

在单位,他做好本职工作后,再也不会凑堆闲聊;

生活中,他完全屏蔽掉喧闹,一个人安静地生活;

他不再假装有很多朋友,而是坦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作者说,当一个人学会了独处,才能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妙。

那种感觉,是内心被滋养的惬意,是灵魂被抚慰的感动,也是与自己相处的幸福。

原来,只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孤独便不再是洪水猛兽。

为了帮大家抵达独处的最高境界,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三个秘诀”。

1. 森田疗法。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经过大量调研,得出一个结论:

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精髓就在8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在人群中感到快乐,就积极走出去;独处时更惬意,就回归自己的小天地。

毕竟,舒服的感觉,从来没有标准,生活也需要找准平衡点。

不必逼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也不必刻意成为世外高人。

随心而活,顺其自然,才可抵达真正的自由。

2. 营造安全岛。

有人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孤海,我们在深夜,独自潜入。

若不想被翻滚的海浪冲撞,用作者的话说,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一座安全岛。

这座岛,可能是你的书房一角,可能是下班后停车场里的驾驶座,可能是傍晚的某个街角……

当你倦了乏了,受伤了,委屈了,就躲进安全岛,放松身心,疗愈自我。

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苏东坡的雪堂,梭罗的瓦尔登湖,黑塞的林中小屋……

这个地方不需要富丽堂皇,只要能容下我们的身躯,就可以安放住我们的灵魂。

 

3. 寻找心灵的“flow”。

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了藏身的安全岛,最后一步,便是寻找心灵的“flow”

“flow”是米哈里提出的心理学概念,翻译过来,就是心流。

作者就曾感受到了心流的洗礼。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傍晚,寂静的屋里,半透明的窗帘被风吹得上下翻飞。

作者半躺在沙发上,随手翻看着一本书,不知不觉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那一刻,时间似乎停了,只感觉一股股轻微的快感流过身心。

沉静的时光中,我们最容易看到时间和自己。

静下心来,专注于此刻,丰富感知,去体味每一秒。

当你杂念全消,气定神闲,自然会与心流不期而遇。▽

在书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这人是个企业家,圈子多,人脉广,知心朋友也不在少数。

他很喜欢人群的热闹,但也会雷打不动地拿出时间独处。

每年暑热过去,秋风渐起之际,他都会背上行囊,一个人出游远方。

他把时间切割成两份,一份给别人,一份给自己。

作者曾疑惑:你这样生活不累吗?

朋友笑笑说:一切都是刚刚好。

是啊,人生最难得的,不正是这份“刚刚好”?

刚刚好的热闹,刚刚好的孤独,不在人群中迷失,更不会在孤独中沉沦。

踩准自己的节奏,无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走,生活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恰如其分的孤独

4.21考主治医生,考试结束后继续更新,活出孤独的勇气,拥抱关系里的进退未知由于工作是医院值班,所以每周更新3次,祝福大家恰如其分的活在当下,幸福,圆满,自在!...

by:零在之光

恰如其分的自爱

父母、爱人、朋友、同事……你的人际关系,应该成为你的动力,而非你的羁绊。拥有23年阿德勒心理治疗经验,韩国阿德勒心理协会创始人朴艺真结合19个经典案例,指引你解...

by:秦攀登

恰如其分的自尊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弗朗索瓦.勒洛尔(法)

by:SUMMER_je悠闲芳儿

恰如其分的自尊

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为基础的维度之一:自尊感。当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幸福无从谈起。当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很难做出好决定。相...

by:小花的姐夫

怎样把夫妻之间的关系维持到恰如其分?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家的事。夫妻双方互相理解是基础。其次,就是互动,沟通...

by:伊舟悦

恰如其分的害羞:高敏感者自我成长之路

备受全球15亿高敏感族信赖的心理治疗师、《高敏感是种天赋》作者伊尔斯·桑德新作!在生活中,让人感到羞耻的话题和情境数不胜数——你可能会为自己各种不足和负面的情绪...

by:心理思愈团读书会

恰如其分的害羞:高敏感者自我成长之路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既能让你看清羞耻感的真相,也能帮你找到直面它的勇气。作为高敏感人群的“救星”,作者一再...

by:阳光博客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