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2023-11-30 20:20:0610:55 385
声音简介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以他的说话超过了他的行为为耻。前面《里仁》篇有一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敢随便说话,因为怕做不到。《礼记》上说:“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自己标榜的,或承诺的,自己却没做到,君子以之为耻。

这个要特别注意,越是老板,越是领导,越是官大的,越容易有其言而无其行,因为你官大呀,你说了不做,也没人敢问,所以无所谓,就放松了自己。若是地位比较低,说了没做,就有人责罚他,他说话反而小心。

《礼记》又说:“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话说得冠冕堂皇,自己却没有那品德。或者似乎有那品德,却看不到他的行动。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话不要说大了,这个道理,似乎简单得没人不知道。但是我们前面说了,要把“我知道”列为禁语,只能说“我听说过”。什么叫知道呢,知行合一才叫知道,做到多少,就知道多少。没做到的部分,还是不知道,永远都有不知道的部分。

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要学而时习之,实践这句话。先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说漂亮话,要说大话,以及为什么不能说漂亮话,不能说大话。

说大话,一是求名誉,二是求利益。求名誉,是为了让大家认为我是好人;求利益,是用巨大的承诺,希望对方把某事交办给我,这样我可以获利,可以得晋升。但是这样做,对自己害处很大,你平时漂亮话说得太多,把自己说成圣父圣母,就把别人对你犯错的容忍度降到了0,哪天你犯一个小错,和你平时标榜的不一样,别人会连带着把你所有的全否定了,你的话都没人信了。另一个人,犯的错比你还大,却没人在意他,因为他平时没说自己是好人啊。我们是希望别人宽容自己呢,还是希望别人对我们严苛呢?你说的漂亮话越多,别人就对你越严苛。

还有一点,你说话越漂亮,把自己说成100分,白玉无瑕,那就是邀请全世界的人拿放大镜来找你的污点,因为人家不服啊,就你是圣人?你是影帝吧!全世界都来对你进行显微镜纠错,谁受得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君子自污”,自己给自己找点毛病,别穿得一身雪白,这样别人就没有往你身上找污点、泼污水的冲动了。这就叫多留余地,给自己留余地。

西方搞政治的,有一句类似的话:“举灯照亮自己的暗处。”就是要有自嘲精神,要有自爆污点的意识,特别是要抢在别人爆料之前自己爆出来。因为言过其行是最严重的,而有错,并不严重,人人都有错嘛,别人能接受。

有人要问了,你成天学《论语》,学圣人,怎么又要讲自污呢?这个,可以用庄子的一句话回答:“行贤而去自贤之行。”我再加一句,行贤而去其自贤之言。做好事,不要去做那些为了让别人认为我好而做的事,做好事,不要去说那些为了让别人认为我好而说的话。

不要说漂亮话讲完了,再讲讲不要说大话。这个道理比较简单,但是同样,做到很难。人为什么要说大话呢,是要机会,要利益。机会和利益,比名誉更有吸引力,所以说大话这病,不好治。

大话的坏处,其实非常明显,比它的利益要明显得多。但是人性的弱点是,坏处再明显他也看不见。而利益和获得利益的概率再小,他也会把它放大。趋利避害,但人人都对趋利很敏感,对避害不敏感。我们常说一个人“见利忘义”,其实不用在道德上要求自己义,先培养自己不要“见利忘害”就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件,我一件也没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正是夫子的写照啊!”这三条,次序很重要,第一条是仁,仁是全德,包含了智和勇,不忧,也包含了不惑和不惧,因为忧,本身就是惑和惧,否则忧什么呢?所以我们重点讲仁者不忧。“仁者不忧”,张居正解:“仁则心德浑全,而私欲净尽,凡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忧。”“心德浑全”,到底是如何浑全?“私欲净尽”,一般人看到这儿,就不学了。学得私欲净尽,我学他干吗呢?我不想私欲净尽啊!再说,张居正他老人家,也不是私欲净尽,他排场大得很!私欲净尽,他知行合一了吗?自己没做到的事,干吗要讲呢?这“不忧”啊,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无我,二是接受。

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说的“利他”。怎么能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呢,因为利己就在利他之内,不在利他的对立面。如果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纠结在心,就没有那么多忧了。

这个无我利他的境界,读书是体会不到的,要在自己的成长进步中证悟到。就像很多企业家,创业时都是一心要自己成功,成功之后,就一心想成就他人,对内,在自己公司,想给大家打造一个理想国、乌托邦;对外,就想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仁者,就是爱人悯物,一心一意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人,那自己的得失,对他不那么重要,自然不会为之忧愁。世界没改好,一般来说,也到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程度。

这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还有人不理解的,认为这是说漂亮话。这个我们不强求。说第二条,“接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修养的。接受,分三条,一是接受结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接受第一法则,接受结果。或者说,接受失败。因为成功人人都接受,能接受失败才是修养。

王阳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他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考试没考上,马上心里能接受结果,下回再来就是。忧愁焦虑,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前面张居正说的,“凡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君子素位而行,随遇能安,无论贫富得失,都不动心。

所以仁者的心德浑全,在于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结果。我们的忧愁,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又不能改变。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保持安心。孟子说的“夭寿不贰”,寿命长短都能接受,都不改变,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能接受,那有什么忧愁?兵法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讲接受死亡。死地还能生吗?既然是死地,生存的概率是趋近于零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一种战术,而是一种态度,是接受死亡。首先在心里接受死亡,然后在行动上求生。如果心里不接受,怕得要死,愁得要命,那怎么活得出来?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日军大军压境,韩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将士们吓得发抖,一起去找主将李舜臣:“将军!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明天都会死吗?”李舜臣说:“你们还想活啊?明天我们都会死!”然后把营房全烧了,反正死人也不需要营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的结果,这样才能带一群死士去作战,最终赢了这一仗。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嘛,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但是要你自己去知行合一,自己证悟到。太多的人,每天都在问收获,忧、愁、惧,就都在里面了,一忧愁惧,一焦虑,就乱动作,越来越乱。

有人会问,怎么能不问收获呢?难道你不问收获吗?因为问收获,你问不来嘛!只有问耕耘,才可能收获。一心一意,夭寿不贰地耕耘,收获自然来。如果它不来,我也接受。反正不接受也没有用的嘛!接受,就是筑底,底线有了,才能站在底线上往上努力。否则脚底下是活的,不踏实,站都站不稳,还能干啥?

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凡事先想失败,接受失败,凡事先问最坏结果,把最坏的结果找到,心理上接受,然后再往上努力。一般来说,到不了最坏。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相反,是一厢情愿,凡事先想最好结果,那什么最后结果你都接受不了!永远达不到你的预期,你会愁一辈子。接受第二法则,接受自己。

这一条,一般人不太注意,但是病根往往在这儿。比如生了病,就要问苍天:“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得这个病?”不接受,忧惧不堪。或者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心里又有道德压力,不能接受自己。或者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老是没有成绩。种种对自己的不接受,每日在痛苦之中。或者觉得自己不如某人,不服气,不接受,人家根本不知道呢,你自己在那儿郁闷堵心。

所以还要加上接受第三法则,接受他人。因为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对别人有要求,而且对别人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还高,那就更是给自己找郁闷了。别人你怎么要求得了呢?自己还管不过来呢。人生的苦难啊,就是这样一件件自己找来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了,智和勇都不是问题。要不忧,关键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则,接受失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研读《道德经》|学仁者见智者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其视为一门必修课而加以研读。历史上对《道德经》一书注解有千家之多,然而由于注解者所处的朝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观念...

by:迷雅莲

智者不入爱河

关澜,法学院讲师,兼职律师,婚姻家事方向。齐宋,律所争议解决组合伙人,p.s.不做离婚。别人都说关澜圣母,因为她对所有人都很好。齐宋却觉得她有点渣,也是因为她对...

by:泛芸生

仁者无敌

一座千百年来从无人进入并能生还的神秘荒山和死亡地带;一帮闹革命的农民武装被敌围剿,深陷山中,从此下落不明;一支优势敌军和穷凶极恶的特务张开大网,守株待免;一群大...

by:听友54730181

智者不入爱河|情感警示录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大都难逃一个情字。人间安得双全法,生活也不是只有爱情,先爱自己,再爱别人,做自己的人间清醒...

by:三七貮拾一

解读/智者不入爱河 【免费】

一不小心穿书了,好死不死穿到了一个小炮灰的身上,就此屈服吗?那绝对不能够!我命由我不由天,怎么能任由傻X作者把自己写噶了?前期纯狗,猥琐发育,保命要紧,后期必须...

by:是加菲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