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_ 陈轸巧喻说秦王

2022-03-07 09:36:00瀚月07:24 1.2万
声音简介

陈轸的人物生平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 武王伐纣,分封诸侯。找到了帝舜的后代妫满,封于陈。陈侯妫满,谥号胡公,世称陈胡公或胡公满。 胡公满,祖上世居妫汭,因以为氏姓,姓妫氏。 陈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他的分支却在后来为天下瞩目,那就是齐国田氏。 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因为陈国的政治斗争,逃往齐国。齐桓公接纳他,用为工正。陈完去国,改姓田氏。其后代子孙田和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 陈国怎样?楚惠王北伐,杀陈湣公,灭陈。这一年,恰好孔子逝世。陈国灭亡,其公室子孙以国为姓,姓陈氏。陈轸就是其中之一。 陈轸的一生,大体上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楚国伐魏,大将昭阳连破八城,进而攻打齐国。楚国兵锋所向,魏齐不敌。陈轸为齐王出使,前去拜见昭阳。意图很明显,希望对方退兵。让一个胜利在望的将军退兵,敌我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衡银可谓天方夜谭。然而,陈轸不但去了,还真的就让昭阳退兵了。 他只是跟昭阳讲了个故事,“画蛇添足”的故事。 原文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原文】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森拦卖,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译文】 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陈轸与张仪都是纵横家,不巧的是,两位都到了秦国,同在秦惠文王手下办事。作为纵横家,最重要的是得到国君的赏识。于是两人纷纷争宠。 张仪担心陈轸抢走自己的饭碗,于是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很生气,立刻找来陈轸,问是怎么回事。陈轸不但没有否认,还将计就计说我是有这个打算,其实不仅仅是张仪知道,连路人都知道我想去楚国。 秦王觉得奇怪,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陈轸说,当年伍子胥忠于吴国,所以天下人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曾参侍奉其母,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也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如果我陈轸不忠于秦,楚国怎么会想得到我?我这样忠于秦王,尚且被您怀疑,只好投奔楚国了。 秦王一听,好吧,看来我错怪你了。 原文出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文王,皆贵重,争此逗宠。张仪恶陈轸於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於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於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也有记载: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陈轸跟张仪争宠,尽管他也不错,到底还是败给张仪。秦王最终给张仪拜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并不足够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陈轸到了秦国,秦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 陈轸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他在楚国当了大官。楚王问他想不想越国。有人说这个很容易判断,庄舄刚好生病了,病人最容易泄露自己的思念之情,听他说的是楚话还是越语,不就知道他想的是楚国还是越国了吗。结果一听,果然还是越语。 陈轸接着说,我虽然被赶到了楚国,可我说的还是秦话。 秦王一听,整个人舒服了,谅解了陈轸,顺便让他帮忙解决一个问题。 原来,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快要打了整整一年。秦王想劝解,可是文武大臣意见不定,有的说劝什么,让他们打;有的是劝解有利。秦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 陈轸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大王想必也听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想杀老虎,有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必然会争起来。到时候,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您再上去,必定两头老虎都拿下。果然,一头牛不够两只老虎分享,他们打了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把受伤的老虎刺死。不但得到两只老虎,还得到杀两头老虎的名声。 陈轸继续说,韩魏相争,不也就像是这两头老虎吗? 秦王一听,明白了。最后韩魏斗得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原文出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文王欲救之,问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原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於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陈轸的介绍

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许多成语,从他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

《陈轸劝秦王》陈轸用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怎样的事理?

原文: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臣]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事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第一个只是泛指,第二个指伍子胥中心思想是:孝 忠这是儒家一向提倡的

《陈轸劝秦王》陈轸用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怎样的事理

原文: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歼兆搏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氏祥”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猜肢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臣]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事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 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第一个只是泛指,第二个指伍子胥 中心思想是:孝 忠 这是儒家一向提倡的

《陈轸劝秦王》陈轸用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怎样的事理?

原文: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臣]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事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 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第一个只是泛指,第二个指伍子胥 中心思想是:孝 忠 这是儒家一向提倡的

谋士陈轸的故事

  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投靠到秦惠王门下,都受到重用。   不久,张仪发现陈轸很有才干,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偏爱陈轸,他便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坏话。   一天,他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所作所为全是为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大王的臣子,他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和这种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   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先杀掉他。”   秦王很生气,马上召见陈轸。一见面,他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叨,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   陈轸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王。但他很快明白,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深信不疑,便强压住怒火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   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顿时明白了。他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这事不单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桥粗烂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王一听,糊涂了。   陈轸接着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凳塌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遭一顿大骂。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得一时欢畅。这个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偷情者:‘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敏漏愿意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人们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要娶她为妻,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   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消除了疑虑,更加信任陈轸,给他更优厚的待遇。

战国的时候陈轸比张仪苏秦都厉害,为何不出名呢?

虽然那个时候成长和张仪苏秦相比,智慧谋略几个人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整整机智聪明善于言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外交家。但是他的政绩功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张仪苏秦都是比不了的。因为张怡苏琴都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术,这个战术大大影响了战国七雄的战略格局。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晨晨没有张怡和苏琴出名那是应该的。 历史没有对于陈轸的出生年月,还有他什么时候死的记载,他是齐国人,但是他是秦国著名的纵横家和谋士。他这个人非常的机智和聪明,善于言辞,还善于讲故事,把一些大道理隐藏在故事之中,可以说是非常的巧妙。很多成语都出自于他,比如说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 他一生的功绩其实挺多的,有一次,他只是给昭阳讲了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就帮着齐国,让楚国退了兵。还有一次就是和张仪争宠的时候,当时张怡在秦王面前说一些他不好听的话,栽赃陷害他。而陈轸却通过讲一个故事,轻松的化解。非常的机智,用的方法也非常的巧妙。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比不上张仪苏秦,那就是应该的。 即使他很聪明,但是与这么多年的历史,与影响整个战国七雄的战略格局相比,这还是和张仪苏秦比不了的。因为张仪苏秦,他们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之说。他们的这个合纵连横之说,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整个战国以及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能不为历史所记住吗? 我们来转眼看看陈轸,虽然他确实很聪明,很机智,善于言辞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政治家,但是他所说出来的,与所做出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决定着整个历史的走向,所以和张仪苏秦相比,差距就显露出来了,只能说张仪苏秦的光辉太过于耀眼。

比喻巧合的成语

无巧不成话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同“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事出意外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谋而同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期而会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不期而同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巧用比喻

(井底)蛙--比喻见识不广的人 (变色)龙--比喻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 (哈巴)狗--比喻善于溜须拍马的人 (替罪)羊--比喻代人承受过失的人 (百灵)鸟--比喻唱歌唱得好的人 (害人)虫--比喻给人们带来祸害的人

陆轸的简介

陆轸,字齐卿,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榜眼(《会稽续志》卷六)。仁宗天圣十年(一〇三二)官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宋会要辑稿》仪制一〇至一五)。康定元年(一〇四〇)知会稽。庆历二年(一〇四二)移明州(《会稽志》卷二)。皇祐二年(一〇五〇)以吏部郎中、直昭文馆守新定。三年得分司南京(《渭南文集》卷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〇)。卒年七十七,赠太傅、谏议大夫(《爱日斋丛钞》卷二)。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