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绡剪公版书

643

全称《花幔楼批评写图小说生绡剪》。今存清初花幔楼活字刊本。此本是汇集众作而成。目录题“集芙主人批评”、“井天居士校点”,〈弁语〉署“谷口生漫题于花幔楼中”,目次下录谷口生、篱隐君、铁舫、浮萍居士、白迂、旧剑堂、歗园、一渔翁、不解道人、钝庵、瓮庵子、有砚斋、卷石草庵、无无室、抱龙居士等作者15人。15位作者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但从作品内容推测,当均为明末清初人。此本第4、9、14、18回是据旧作敷演,其他则多取材于现实。《生绡剪》是谷口生辑旧剑堂、瓮庵子,篱隐居等明末清初十五位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全称《花馒楼批评写图小说生绡剪》,是成书于清初,刊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


全书十九回,除一、二回为一篇,其余每回演一故事。故事多取材明代或清初,或歌颂青年男女对自主婚姻的争取,或表现封建重压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抗争,或描写科举制度中读书士子的落魄与挣扎,或勾画奇人义士的高风亮节,或赞扬清廉好官,或暴露世风浇薄,较广泛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艺术上也有可取之处。
此书共十九回,乃汇集众作而成,题"集芙主人批评"、"井天居士校点"。卷首"弃语"后署"谷口生漫题于花慢楼中"。目次下分别列出谷口生、篱隐君、铁舫、浮萍居士、白迁、旧剑堂、款园、一渔翁、不解道人、钝庵、瓮庵子、有砚斋、卷石草庵、无无室、抱龙居士等作者15位,15位作者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而且,旧小说有一人署多名的现象,所以他们是不是15位,是一人抑或多人,都有可能。不过,从作品内容推测,撰者、编者应该都是明末清初人或清初人。




根据时代背景,其中十一篇为明代,三篇是清代,一篇是元代,其余四篇不详细,凌蒙楚在《〈拍案惊奇〉序》中称:"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书,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刮殆尽。"既然《生绡剪》的十九篇故事都不曾见诸于"三言""二拍",那么《生绡剪》的作者群们,应该都是明末清初人,也就是说,它与"三言""二拍"基本上是同时创作而成的。


《生绡剪》今存清初花幔楼活字刊本。卷首有图十九叶,每回各一叶。图中记有刻工徽州黄子和、叶耀辉之名。黄子和乃是徽州名工,另为《清夜钟》小说刻有插图。此《清夜钟》小说,路工先生认为系弘光间杭州刻本,则此《生绡剪》亦可能刊刻于杭州。弘光朝距离康熙十八年近四十载,而这两部小说插图均出于黄子和之手,则《生绡剪》的刊刻年代,应当距离康熙十八年(1659年)相当近。
小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地折射出明末清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金钱社会、权势社会和情欲的社会,表达了作者的劝世济世思想和理想精神。


《生绡剪》内容广泛,十九回故事中,据其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表现男女婚姻爱情的有四篇;宣扬神仙教化,善恶报应,戒贪戒恶的有六回五篇;描写公案,歌颂清官义士的有两篇;反映社会人情,世态炎凉的有七篇。各篇有交叉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全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倾向而论,作者对诸多的社会世情,都抒发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待男女恋情,作者鲜明地表现出两点,一是谴责男人轻贱女子,一是赞颂婚姻恋情的自由,鼓励女性要敢于突破牢笼,大胆去追求或反抗.对于前者,如借评论"苏东坡"时点出:"那个东坡老子,造下这一桩业案,要罚他三世没有好眷属。列位哥,后世那有才学的男子,一生遇不着一个好眷属,皆因前生做了东坡的勾当,轻贱了韵人,故此今生单单别别,魂梦里也无个宁帖处"。对于后者,书中每个爱情故事都有体现。对待世情世相,作者的态度有较为明确的表述,如"而今世道恶薄,这些行医先生略略有几个睬他,就把轿儿扛起,装憨打势,阁起一副科道的嘴脸""朝中文武,津要官员,大半抹落脸来,乞怜摇尾。其时做造假旨,校尉横出。无论当事官府,遭其茶毒;即标下士夫,借事蔓延,污蔑锻炼,也没有一夜得安枕的。"对于黑暗的世道,险恶的小人,作者无情地给予揭露和抨击;对于善良、清正、侠义之士,作者予以高度的赞扬和歌颂。
小说"奇"与"丽"的叙事技巧,首先表现在于巧合悬念的设置、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双线乃至多线安排上,很多篇章里几条线索伴随着故事的进展时而交叉,时而分述,避免了情节的单调。人物的纷繁,事件的众多,情节的曲折对于小说"奇"与"丽"的特征,也是一种强化。同时使得读者可以在作品阅读中更能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如第七回《沙尔澄凭空孤愤,霜三八仗义疏身》,整个故事情节以三个主要人物沙尔澄、霜三八和蒋有箔的行踪为线索而展开,穿插了如和尚、老葛、老丁、山贼等次要人物,人物繁多,却毫不显乱。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处处设伏,由此及彼,有悬而又丝毫不露痕迹。如一张看似渺小的留言纸条,在故事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沙尔澄拜访寄宿主人蔡相公,主人外出,留一纸条由仆人转交。字条内容为"鞋二双已收明,不知有寸数大的还要一双奉价。此达感感,沙尔澄老爹收不名",这里,相公的疏疏数字,连"下处都曾相忘"的字条,让故事主人公沙尔澄"看了这字,倒也好笑",也是毫不留意,将字条放在袖里,便出门。读者初读,也不会认为字条内容有任何必要性,甚至以为此为赘笔。然而经过作者的"安顿埋伏",当第二次字条内容出现时,读者便想到关于字条作者第一次那"不经意"安排的高明:沙尔澄杀了魏忠贤的演员,遗失袖中的字条逃走后,被人群推操到尸边的霜三八,正好捡到字条,官兵看到字条内容,便将霜误认为沙,逮捕归案。于是,霜便替代了沙,走上了犯案发配的道路。可见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纸条将两位毫不相识的民间英雄暗地联系起来。接下来第三次字条的出现,终将三个主要人物摆到明处:押送霜三八官差一行在山中遭到盗贼绑架,当贼头(实为沙尔澄友人)翻到行囊内那一注有"沙尔澄老爹收"字条时,大吃一惊,也解救了代罪的霜三八。小说里,一张内容单薄的留言条出现三次,每一处都忽明忽暗,现于人们不着意处,又照应前方,这样的小埋伏犹如草中蛇、灰中线一样,言彼及此,一步步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会能自行解答疑问。

该书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叙事谋略上常中出奇,朴中见丽;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且刻画得成功到位;讽刺对比艺术高超,语言的运用也较有特色。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花幔楼活字刊本,藏大连图书馆;清残刊本,藏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花幔楼活字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花幔楼活字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