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5.7万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柴科夫斯基如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终生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而且三个人的协奏曲又都是D大调,在音乐价值上,也同被列为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不过在1978年作品完成后,这部协奏曲又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才真正为人们所接受。


    协奏曲本来是题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大师莱奥波德·奥尔,但奥尔读过总谱之后,声称无法演奏。后来由另一位提琴家阿道夫·布罗茨基在断断续续练了两年之后,才于1881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著名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竟然评论说:“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使我们可怕地认识到,有些音乐也可以糟得刺痛人的耳朵。”不过后来奥尔还是亲自演出过这个作品,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乐章温暖亲切、感人至深,似是娓娓倾诉,正副主题并非如传统奏鸣曲式那样起到对比作用,但是两者却同样富有动人魅力,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第二乐章是柴科夫斯基在初稿之后重写的,这个慢乐章是他最细腻、最迷人的灵感之作,那种天地苍凉的悲歌气氛中隐隐渗透出无尽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小提琴的旋律到动情之处有催人泪下的效果。而这个乐章之优美更是绝无仅有,因此当演奏时必须将全付心灵浸入其中,才能达到那种夕阳薄暮、雾气飘飞的感觉。第三乐章为富于舞蹈性的回旋曲,小提琴在跳跃、欢快的节奏中展尽了令人目眩神驰的辉煌技巧,琴音的光彩与灵巧完全天才式地呈现出来。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唱片版本很多,经典版本包括:米尔斯坦小提琴、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团版本,海菲兹小提琴、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本,科岗小提琴、西维斯崔指挥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版本等。

米尔斯坦(NathanMilstein):生于1904年,在20世纪世界小提琴艺术史册中,米尔斯坦是一位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人物。米尔斯坦是一位具有罕见技巧天才和高雅演奏风格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风格高雅、严谨而又朴实无华。他一生辉煌的业绩和杰出的贡献,对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老一辈的小提琴大师之中,米尔斯坦是最被后代小提琴家们所推崇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的听众们心目中的一个带有完美色彩的偶像。


声音3评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