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分》

62
节目内容:众所周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分》出自大藏经大般若部,是文殊菩萨系列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部经典为什么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学习?它在它的译者三藏法师玄奘心目中又是怎样一个“重量级”的存在,恐怕就鲜有人知道了。

公元六六四年二月五日玄奘大师圆寂,就在他圆寂三个多月前,也就是公元六六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全部译出,这项史无前例工作的完成了却了大师一大心愿,他甚至感慨道:“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而此时大师因勤于译事,积劳成疾,已经不能再从事《大宝释经》的翻译工作了。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又简称《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公元六六一——六六四)译,属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记载:玄奘大师对《大般若经》十分重视,认为“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直到晚年才开始动笔翻译。

玄奘大师鉴于此经卷帙浩大,身在京城又事务繁忙,唯恐译事不能顺利完成,决定选择安静之所专心宣译。

公元六五九年冬十月,玄奘得到朝廷许可后,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第二年春正月一日始译此经。




当时一些人建议仿效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例,采取删繁就简的摘编节译方式。大师没有同意这个建议,坚持依照梵本不加省略的全译。

在翻译过程中,他参照从古印度带回的三个梵文本子,细致地改正其文错谬之处,态度十分严谨。大师弟子中有不少人参加助译。担任“笔受”的有大乘光、大乘钦、嘉尚、慧朗、窥基等,担任“缀文”的有玄则、神昉等,担任“证义”的有慧贵、神泰、慧景等。大师本人精通梵汉,佛学知识渊博,加上多位学有专长的僧人协助,从而保证了译文的质量。

在译经过程中,玄奘大师时常勉励助译者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译完此经,了却一大心愿。然而大师却在译完《大般若经》后的不久,往生兜率内院了。

“般若波罗蜜”,字面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这里的“智慧”指成佛所具备的智慧,具体指《般若经》所讲的全部教义及其对这些教义的认识。“彼岸”指佛的境界。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典籍,讲菩萨修行达到成佛解脱的全过程,既有具体的修行规定,又有细致的理论阐述。就其理论核心而言,是论述包括人在内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虚假不真实,只有运用般若智慧认识和善待一切,才能把握真理。根据这种特定的理论去实践,最终可以达到觉悟和解脱。

《般若经》提出了菩萨的方便善巧修行,这是菩萨实施般若智慧的具体实践。在梦幻般虚假的现实世界中,从事修行的菩萨首先要不迷恋世俗社会中的一切,不受任何虚假事物和现象的干扰,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受外在世界的支配。具有这样精神境界的菩萨要走向社会,走向众生,采取一切必要的、灵活的、策略的手段,广作善事,一方面为自己积累功德,一方面拯救执迷未悟的芸芸众生。



《般若经》讲到菩萨修行的具体内容很多,往往归纳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重在强调不计较个人的一切得失,以有利于众生为目的。

被玄奘大师如此重视的《大般若经》的经文结构分为四处,十六会。“四处”指佛讲说此经的四个处所、地点,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会”相当于编,从佛说法方面讲,“会”也相当于说法次数。


主播介绍:


适合人群:


你将收获:



声音2评价0
专辑主播

2514442.7万

简介:无关信仰,只关真相,无关对错,只关因果!独生 独死 独轮回!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也许《西藏生死书》能帮助你解答这一世界难题!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了解到,我们会对自己所说、所做、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