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鸣鹤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另有《虞秘监集》 行世。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任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被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像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陈朝的文坛领袖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遵守礼法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荔去世,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到了除服后,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二虞入京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都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二陆”。晋王杨广与秦王杨俊听闻二人的名声,同时征召他们为自己的僚属。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作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他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