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

3.2万

参考书:《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主讲人介绍:张志伟,男,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哲学史-问题史
• 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 哲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方式的问题,称之为「难题」。

苏格拉底:辩证法
• 认识你自己(以感觉经验为依据)
• 苏格拉底的一系列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

柏拉图: 理念论
• 可感知世界:可感知而不可知-感觉的对象
• 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思想的对象
• 现象是不可知的 本质是可知的

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说 创造了名词“本质”,提出三段论。

唯理论:柏拉图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笛卡尔:天赋观念 唯理论
• 我思故我在(主体性的觉醒)
• 「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质疑的
• “我”是一个心灵的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乃是“思想”
• 唯理论要从人的心灵中,而不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中去推论整个世界。

斯宾诺莎: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存在的结果,实体即自因。
莱布尼茨:单子是单纯的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
经验论:洛克 贝克莱 休谟
洛克:“观念”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东西。
休谟:知觉:观念 印象

康德:二元论 不可知论 现代哲学的开端
• 现象是可知的 本质是不可知的(和 柏拉图相反)
• 空间与时间是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
• 人的直观能力、空间感是先天的。

幻象:二律背反:对同一个对象形成两种矛盾的理论,但是各自又都能成立。
康德的伦理学 是典型的动机论。
批判的核心:判断的逻辑必然性和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两者之间的区别。
(例子:上帝是万能的。逻辑上没错,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康德认为,从结果或行为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只有因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黑格尔:辩证的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
• 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把认识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
• 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
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 绝对精神:人类精神的绝对化(绝对不等于绝对精神)
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声音130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