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茨基《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2580

这张专辑是保罗·克莱茨基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埃格蒙特序曲》、《科里奥兰序曲》。瑞士波兰裔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演绎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他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注重贝多芬交响曲的低音声部质量,将作品的内声部清晰地呈现出来。虽然乐团的演奏将乐句切得较短,不怎么留有余韵,让人感觉音乐比较清冷。整个演奏速度不快,但不会松弛,许多大胆的变化也与德国乐团不同。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完成于1808年。此曲是贝多芬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九部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埃格蒙特序曲》作品84,作于1810年。这首序曲,不但反映了埃格蒙特的斗争和他的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埃格蒙特斗争的结果,即人民在胜利之后的狂欢,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的“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强信念。贝多芬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预告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埃格蒙特》序曲以其英雄性的构思及其严整完美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它不仅内容深刻、形象鲜明、结构明晰、通俗易懂,而且代表了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典型手法和特点,成为了解贝多芬交响音乐的最佳途径,因此它成为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独立的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c小调,奏鸣曲式。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科里奥兰由于放弃了指挥权而被沃尔西人谋害;而在科林的剧本中,他则是自杀。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介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此曲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里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部,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疑不决,内心的矛盾,荣誉的崩溃,以及不以苦乐为意的自我毁灭而获得的胜利。结尾,乐队渐渐沉浮在一片寂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