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奥书社《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7519

  《通往奴役之路》是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4年。该书论证到,国家计划经济制度建设的福利国家并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是向专制、奴役人民的方向迈进。他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市场和其他主观设计的制度具有“自发秩序”的功能,自由市场能够促进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则可能导致人治的问题。
  该书在受到左派政治阵营唾弃的同时,于20世纪80年代启发英国政府重返市场经济执政思路。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新自由主义出发,论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差别与对立;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特别强调指出了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他从理论上、实际上、历史上列举了大量的论据和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国家民主、社会解放之路;而计划经济是通向个人受奴役、政治上受压迫、而国家和社会走向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路。

作品影响

  1944年3月10日,《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首版2000本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出版公司决定立刻加印1000本。随后的两年中,公众具有巨大的需求,而出版社方面却总是无法全部满足读者的需求。因为战时纸张限量供应,出版社不能一下子印那么多本。到了当年夏天,哈耶克曾经抱怨说这本书成了“奇货可居”。
  1944年9月24日,《通往奴役之路》成了《纽约时报》书评版头条评论的对象。到1945年四五月间,《通往奴役之路》成为美国的一本畅销书。5月20日那一周,该书在芝加哥的销量排在第二,在克利夫兰和底特律排在第三。6月24日那一周,它在芝加哥和圣路易城名列第一,在底特律名列第二。   《通往奴役之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低谷时,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作品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国外,几乎被译成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文字广为流行。
  该书的两名粉丝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都把哈耶克的经济学原则融入了各自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经济方案中。

作品争议
  这部著作自从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中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他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此外,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很清楚。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他原籍奥地利,后来迁居英国获得英国国籍。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在奥地利、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执教。主要著作包括《通往奴役之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在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学术声誉经历过几起几落,20世纪30年代他在经济学界的论战中败下阵来,失去了在该领域的一流地位.转而研究政治哲学、法律和思想史,取得了更大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他的古典自由主义立场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成果才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声誉和认可。

声音24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