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髓论》唐朝|虞世南-撰

5090

《笔髓论》是一部书法用笔论著,全书共有一卷。该书既述真、草各体的结构特征、书写法则,及运笔方法等,分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等则。其中“叙体”一则云:“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等,以政喻幸具匠心。“辨应”一则,以君喻心,以辅手,力为任使,管为将帅,毫为士卒,字城池,以明临池之要。“指意”一则,要:用笔需解书意,在于心悟。而“释真”、“行”、“释草”等三则,分别介绍了“真一、二、草三,指实掌虚”等法,如“释真”云:“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于手。”“释行”云:“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释草”云:“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比拟各 ;体书法的运笔技巧,均颇得要领。而“契妙”一则,以“正、和”之道概括作书过程,则切人尤深,云:“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鼓斜;志气不和,字则颠扑。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鼓,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进而揭示心神于书道之妙,在于“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自取也”。又如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等,阐述了似法非法,法外求法的道理,更以“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之卓见,指明了从法外求神韵的至理,可谓深得书法理论之“三昧”。


播音:芦笛,字熙霖,号古木居士、草竹道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迪卓依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光魔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对哲学、经济学、物理学、历史学、绘画、音乐、书法、视觉设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开发有浓厚的兴趣。


声音1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