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Vol.009

344

惊人的音乐家--Daniel Barenboim

Daniel Barenboim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Daniel Barenboim卷说明书

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由父亲安立奎Enrique)启蒙学习钢琴,接着又拜师费雪(Edwin Fischer),七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度登台演出,1951年移民欧洲,1952年移居以色列,十二岁在维也纳与萨尔兹堡举行独奏会,紧接着是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的密集曝光。巴伦波英不只以钢琴独奏得到肯定,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室内乐演奏家与伴奏家(时常与他合作的音乐家包括大提琴家杜普蕾以及男中音费雪狄斯考)。巴伦波英录音事业的最高峰是与克伦培勒合作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七零年代中期后,巴伦波英开始指挥世界各大重要乐团,目前是柏林国立歌剧院与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除了指挥,巴伦波英也继续以钢琴独奏家的身份出现,是一位以「浪漫」闻名的演奏家。但是巴伦波英的曲目重心是莫扎特与贝多芬,他特别能表现出作品中自然的音乐性以及安详感。

惊人的音乐家

  丹尼尔.巴伦波英是全球最有天赋而且变化自如的音乐家之一。他的祖父母都是俄国犹太人,二十世纪初因当地排斥犹太人而移民阿根廷。巴伦波英的音乐天赋相当罕见,早年是由父亲安立奎.巴伦波英(他是史卡穆扎的学生,史卡穆扎的学生还包括阿格麓希)指导,并在Z由的环境下成长。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国际音乐重镇之一,托斯卡尼尼、佛特万格勒、鲁宾斯坦、肯普夫、李雪金与阿劳都曾经到当地演出,这些国际知名音乐家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文化气息增添不少光彩。为了接触更广泛的领域以及找寻「家」的感觉,巴伦波英在1952年回到以色列。而后欧洲重要音乐厅的邀约纷纷到来,包括十一岁时柏林爱乐的邀请(但是他很聪明的拒绝了)。

  巴伦波英在1956年首次为飞利浦录音,当时他十四岁,被福特万格勒赞扬为「惊人的音乐家」,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专心但广泛的接触各种音乐领域。巴伦波英的年纪虽小,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天份视为理所当然,一生都保持了前瞻性的眼光。谈到他的音乐生活,他对于几位优秀的音乐同行也有很大的贡献。巴伦波英与这些音乐家都是长时间的好朋友,彼此影响、彼此敬重。这些人,如:梅塔(Zubin Mehta)、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费雪(Edwin Fischer)、库贝力克(Rafael Kubelk)、密特罗普罗斯(Dmitri Mitropoulos)、柯尔荣(Clifford Curzon)、杰利毕达克 (Sergiu Celibidache)、哲齐(Carlo Zecchi)、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布列兹 (Pierre Boulez)、卡萨尔斯 (Pablo Casals)、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费雪狄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与塞尔(George Szell)都为巴伦波英原本已经够惊人的音乐性增添色彩。

  巴伦波英二十岁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身份与地位,他承认自己一开始非常懒惰而且没有教养(喜爱足球更甚于练习),但是他仍然承认光*天份的危险性。在钢琴独奏家、指挥(同时擅长诠释交响乐曲与歌剧)、室内乐演奏家以及被他称为「冷静的合作关系」的艺术歌曲伴奏生涯中,巴伦波英没有太多时间专心从事单一工。他在伦敦皇家节庆厅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接着又在巴黎与纽约举行)被认为是很马虎敷衍的演出(「你喜欢吗?」为了证实我的负面评价,我在其中一场音乐会后询问一位让人敬畏的钢琴家。「妳不喜欢,太好了!」)即使有这样的失误,巴伦波英的演出仍然不能用 「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或「马马虎虎」来形容。巴伦波英承认,和杜普蕾的婚姻彻底改变他的看法与眼光。巴伦波英本人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他仍惊讶于杜普蕾「令人难以置信的紧密与生气」,而且她「………在我所遇到的所有伟大音乐家中,从来没有一个能如此把音乐当成是自然表情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音乐生活虽然只是微弱且片断,却是却比学院里篇幅浩大的论文著作来得更有内容。他很乐观的认为,「总有一天,日本人会在音乐中感受到与欧洲人一样的情感,Z由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接触其外表」。他发现一些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有着「局限的打击乐性格」,并且有忠实地把音乐视为不完美的现代社会中的抚慰的观点。以一个坚定但温和的乐评人角度来看,巴伦波英发现英国管弦乐团意味着一种可怜的状态,那就是尽管这些演奏者的表现相当专业,可是仍然很勉强能称得上是中上。他观察音乐厅,特别认为「这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但具有塑造音乐的良好能力。」

  巴伦波英的曲目一点儿也不意外的广泛,他演奏不少现代与当代作品,但是以钢琴家的身分来说,他的重心还放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还有浪漫派的舒曼、肖邦、李斯特与布拉姆斯。面对这么庞大的曲目,选择变得相当棘手而且涉及个人的喜好。很明显,莫扎特、贝多芬与布拉姆斯是不可缺少的。更明白说,谁能忽略巴伦波英与克伦培勒的的传奇莫扎特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以及与巴比罗里合作的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确,乐评人面对巴伦波英亲切而又优雅的莫扎特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通常被称为是莫扎特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时都默不作声。无论是他自己恰到好处的雄伟装饰奏或者是以温和代替急促的稍快板终乐章,巴伦波英让人陶醉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性让我们就像身处在极乐世界一样。布拉姆斯也是,你听不到凶猛的活力,但是宽广的幅度以及令人着迷的心灵沟通正是真正的巴伦波英。钢琴一加入乐曲的时候,托韦爵士(SirDonald Tovey)立刻想起了《马太受难曲》,少有钢琴家能弹出布拉姆斯中段悲伤的情感(这首曲子写后布拉姆斯听闻舒曼企图自杀的时候)。最后装饰奏开始时有些幻想曲风,钢琴毫无反顾的弹出史诗般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终曲欢乐的气氛。

 
曲目:

Disc: 1
Mozart
1-3. Piano Concerto No. 25 In C, KV 503
Beethoven
4-6.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Op. 15

Disc: 2
Liszt
1. Annees de pelerinage: Deuxieme annee: Italie: 4. Sonetto 47 del Petrarca
2. Annees de pelerinage: Deuxieme annee: Italie: 5. Sonetto 104 del Petrarca
3. Annees de pelerinage: Deuxieme annee: Italie: 6. Sonetto 123 del Petrarca
4. Isoldens Liebestod , S. 447
Brahms
5-7.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